当前位置:首页 > 开店头条

又一个百年企业倒下!雅芳之死背后的三大“死因”

2016-10-13      来源: 创业邦     作者:

摘要:据了解,雅芳交涉的私募股权公司曾以私人投资公开股票的方式竞购雅芳公司的股份,两家公司分别为擅长处理不良资产的美国私募公司Cerberus和Platinum Equity 公司,截至目前仍没有机构表示对接盘雅芳有兴趣,这个世纪老人仍“待字闺中”。雅芳陨落了,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消息一经传出,意味着又一个百年巨头倒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雅虎、诺基亚、柯达、索尼这些曾经名震四海最后却销声匿迹的老牌巨头。看不懂趋势也好,看不起趋势也好,每颗巨星的陨落都有符合其特质的缘由!

  雅芳也不例外,有人将雅芳之死归咎在129岁的高龄上,我们不禁会问:一个企业究竟可以活多久?剖析企业本质的话:企业是人为运作的,只要有创新型人才不断进去,企业就会一直存在。由此看来,企业之死绝不是年龄造成的。所有企业之死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它们曾经看准了市场,选对了赛道,随着时间推移,规则变换,却死于对旧规则的愚忠。

  雅芳中国从2011年到2014年,销售额分别为10亿元、7亿元、6亿元和3.5亿元。2014年12月,雅芳被曝出在中国贿赂官员,而从2008年开始的调查已经为雅芳产品带来约3.4亿美元的法律和其他成本,这也导致雅芳近年来的销售业绩一度出现亏损。雅芳死了,此言非虚!

  死因一

  与其产品无关的公关问题

  与其它公关不同的是:雅芳的公关是见不得光的,他们必须暗箱操纵,依靠金钱收买人心。而人心不是你买就想买的,尤其涉及到法律的时候。凑巧,雅芳的每次小动作都能被及时发现,因为它太锋芒毕露了,容易被媒体和法律针对,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整个雅芳高层忙碌的不是产品问题,不是战略问题,而是直销牌照和各种徘徊在法律边缘的渠道问题。

  这也就就意味着雅芳这个品牌在十年前就已经停止成长。变化莫测的商场环境导致雅芳逐渐落后。在雅芳停止成长的这几年,一个个新兴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各大品牌如巴黎欧莱雅、玉兰油、资生堂、雅诗兰黛、兰蔻、宝洁等等以各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瓜分着这个市场,这个时候雅芳在做什么?他们还在依靠厚黑手段来打通渠道——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但是中国法律会允许一个美企这么乱来吗?

  与其说这是命的问题,不如说雅芳是被自己的销售渠道堵死的。

  死因二

  看不清趋势,一直处于被迫转型当中

  雅芳先后断断续续涉及过这几种渠道——专柜销售、专卖店销售、网上销售、经营模式专卖店+直销员,这不是“多渠道并存”的战略,而是单一渠道战略,比如做零售只做零售,做直销只做直销。

  按照常规商业逻辑,专注于某单一渠道是绝对可以走的通的。而雅芳犯了大忌,他们在多种渠道之间来回切换,反复折腾,先后一共经历四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走零售渠道

  1990年刚进入中国时,雅芳采取的是直营模式,1998年雅芳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走零售渠道,直到2006年,雅芳在中国的专卖店数量已经达到了6300多家,商场专柜2000多个。但是,由于各地经销商水平良莠不齐,为了完成业绩,雅芳中国各地的分公司开始纵容经销商低价放货、扰乱市场。1998年到2005年,虽销量有所增长,但雅芳的品牌美誉度和生命力被严重透支。2006年后,雅芳中国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次转型:直销+零售

  2006年,雅芳拿到了中国第一张直销牌照,开始转向“专卖店+直销”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病是,给直销人员留了一条后路,卖不掉、不好好卖就去实体店申请全额退款,这不仅导致直销团队和实体店的摩擦日益升级,而且导致产品价格体系更加混乱,品牌形象继续恶化。在转型过程中,雅芳中国向专卖店收取高额的费用,要求其升级为品牌形象店,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专卖店数量锐减。

  第三次转型:回归直销

  既然专卖店和直销不能并存,雅芳中国就想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2010年4月底,雅芳中国又开始向“全直销模式”转型,弱化专卖店的销售功能,将其转变为服务网点,计划逐步消灭专卖店形态。

  这损害了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雅芳的信誉继续受到损害。许多经销商决定脱离雅芳,要求退货和赔偿。

  而从南美空降而来的高管,武断地带领雅芳中国和经销商决裂。这就导致雅芳中国一方面需要回购大量囤货,一方面又对渠道削减带来的业绩下滑束手无策。

  第四次转型:主攻零售市场

  2012年,在新任中国区总裁林展宏“再造雅芳”的主导下,雅芳又开始回归零售渠道,问题是当雅芳再次回来的时候发现赛道上堵满大大小小,国外国内的竞争对手,市场早已被瓜分完毕。

  所以重新回到零售市场的雅芳也只是待捕的羔羊,不,一只廉价却无人接盘的肋骨羊!

  通过这四次转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雅芳高层战略目光短浅。

  一是对待数以万计的实体店合伙人不讲究一点情徳,说抛弃就抛弃,立场非常坚定——这与他们厚黑的企业作风一脉相承;二是在战略定位上混淆不清——到底做零售,还是做直销?来回折腾,时间一长必然遭殃!

  死因三

  直销模式本身的弊病

  作为一家曾经最受欢迎的直销公司,雅芳全盛时期全球有超过600万个销售代表,到1997年,雅芳招聘直销曾一度高达35万人。

  直销真的可以做起来吗?直销机构与直销员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合伙人模式——直销人员亏得一塌糊涂,而有些直销机构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直销机构宰杀的对象不仅是全国客户,还有直销员本身。

  直销这一模式存在哪些弊病呢?

  1、普通业务人员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往里面贴钱。

  直销人员需要缴纳加入费、自用产品费用、培训费、交通费、通讯费、市场开发的费用,加上各种工具流的投资等等。

  2、砍去中间商,产品价格却高的离谱。

  按道理没有中间商,价格应该更便宜。但是雅芳的直销产品却零售店贵很多。这点是“反客户”常规心理的。就算少数人接受了产品,其长期消费能力也不会太长久,这是直销场景糟糕的体验和逾越产品价值本身的价格决定的。

  3、“洗脑”教育,不谈钱谈感情。

  真正赚钱的行业不会卖弄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一个新人刚刚加入直销公司,就被各种情感、做人方面的大道理所洗脑。深入细究,对于一个时间较长的企业而言,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公司的运营模式有问题。

  虽然雅芳先后涉及过多个渠道,但是一直脱离不了直销的基因。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销的泡沫还没有破碎,雅芳却提前撒手人寰了。

  很显然,这个世纪老人死于内忧外患,内忧是搞不清自己的战略定位,外患是直销泡沫在逐渐破碎。

  后三十年就是传统直销泡沫破碎的时间。届时会有一大批直销公司倒闭和转型。商业规则一直在变,变是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应变则通,不变则亡!

  而关于直销,未来也会裂变出许多玩法。其变化的两个方向:其一、直销不再出现在现实场景中,也就是去人,因为人本身就是成本;其二、直销规则得重新制定和统一,因为商业的本质不是和法律周旋,传统直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符合这个场景需求的也就是国际一直倡导的工业4.0了。中国人讲:F2C,意思从工厂到个人,而成熟的F2C要比电子商务还要廉价30%左右。

  像淘宝,京东这些电商仍然是平台型企业,不管是自营还是数以万计的卖家,他们若想盈利,必须提高产品的客单价,电子商务的本质只是提供买卖平台,它并没有解决代理商的问题,而F2C则会改变这个现状,届时真正的直销将会给我们带来物美价廉的购物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没有电子商务,传统直销或许比现在好做一些,如果F2C成熟并落地,传统直销的泡沫会彻底破碎,届时我们会看到另一批“雅芳们”从神坛摔落。

关键字: 雅芳
1
网友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点击换图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MORE
最近发布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