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店头条

消费行业观察者出游手记——厦门站

2022-10-26      来源: 开店邦     作者: Nancy

摘要:品类无品牌的赛道背后,不一定是品牌连锁化的机会。
图片

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不一定是品牌连锁化的机会。


作为消费行业的观察者,走出去,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常态。

近期,开店邦就来到了充满闽南特色的厦门。

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势必孕育着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的特色习惯、小吃和内涵。

据各类文献资料显示,闽南文化始于两晋南北朝,由汉人与闽南原住民(闽人)交流融合而成,并多外来文化进行了一次次的吸收、创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从两晋南北朝发展至今,闽南文化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闽、越文化开始融合。

闽南原住民最开始只生活在福建的东部沿海地区,以渔猎和捕捞为主。

后来,伴随越人的入侵,闽南文化中融入了越人的纺织、冶炼、造船等文化。同时,闽人和越人也开始通婚,闽南原住民也逐渐成了闽越族。

第二阶段:汉晋时期,闽南文化初形成。

在这个时期,中原汉人对闽南地区进行了多次“入侵”,尤其是在北方战乱纷飞的时候,大量中原汉人开始涌入闽南避难。

由此,闽南文化中开始融入中原文化,闽南人对于农业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中原文化的支持下,闽南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并通过围海造田的方式扩大了泉州、漳州的平原面积。

第三阶段:唐宋元时期,闽南文化开始发展。

到了唐代,闽南人开始制茶,并在安溪有了自己的重要茶叶产地。

宋元时期,国内外交流逐渐变得频繁,泉州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伴随泉州航海业的发展,闽南的海洋商业变得日益成熟,也衍生出了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信仰,以及祈风、祭船、祭海等习俗。

这些信仰和习俗最终也随闽南人不断向台湾、海外流动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同时,大量闽南人的涌入,也促使台湾的茶苗和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闽南文化开始走向现代化。

明清时期,内忧外患,闽南文化中开始融入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形成华侨文化,并相继体现在了建筑打造和后代教育上。

在这个阶段,闽南文化中的宗族意识、传统艺术也开始得到大力发展。

比如,以宗族为核心的祠堂、族谱开始大规模出现。

比如,闽南艺人除了擅长木偶戏、皮影戏,还创造了高甲戏、歌仔戏。

闽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不仅文化底蕴变得更为丰富,如今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也已经超过千万。

据厦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闽南地区光厦门一座城市,就有500多万的常住人口。

虽然厦门常住人口主要以闽南人为主,但人群依旧有它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这就导致厦门的消费市场除了有当地的特色闽南小吃,还有大量的连锁化品牌。

与闽南当地喜爱喝茶的习惯相关,进入厦门的连锁品牌主要还是以茶饮、咖啡为主,包括茶百道、蜜雪冰城、1点点、星巴克、瑞幸、老挝冰咖啡等。

走在路上,你就能看见这类连锁品牌集中开在某条街上,非常吸引人眼球。

除了有全国化的连锁茶饮品牌,厦门的消费市场中也有自己的连锁品牌。

比如,张三疯奶茶铺。比如,赵小姐的店 茶与馅饼。


图片


初到厦门,我们就被这两家门店充满文艺气息的门头所吸引。

张三疯奶茶铺是厦门的网红茶饮品牌,起初因为独特的“小店员”——张三疯(猫的名字),而被外地游客喜爱,并凭借网络得到快速传播。

一时,品牌便火遍了整个网络。

而且,张三疯奶茶铺的价格带在15-25元,价格中等,大多数游客出于好奇,也都会愿意买单尝试。

赵小姐的店则主打“纪念儿时的鼓浪屿”,主要售卖深受闽台地区偏爱的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红茶和馅饼。

与其他普通售卖功夫茶和馅饼的门店不同,赵小姐的店充斥着“英伦”和“精致”,具有西方的文化和艺术。

从品牌门店的打造风格看,我们可以推测品牌主理人儿时所感知到的闽南文化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她所感知到的是更具现代化的闽南文化。

说到了厦门的茶饮市场,还有一个细分品类不得不提。

那就是烧仙草。

如果你在鼓浪屿上转一圈,十有八九能看见N多家卖烧仙草的茶饮品牌。

烧仙草这一品类在闽南地区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饮食优势,而且有大量的受众群体。

但是从门店的人流量上看,有时候你有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受。

可能因为烧仙草在厦门、在闽南地区太过于习以为常,以至于当地人没有购买的欲望。

所以烧仙草在当地属于一种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

我们通过查询窄门餐眼数据发现,开遍全国的书亦烧仙草在福建有49家门店,其中厦门只有三家,远低于广东地区的625家、浙江地区的58家。


结语: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背后,不一定就是实现品牌连锁化的机会,更可能是前人尝试失败的结果。


关键字:
1
网友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点击换图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最近发布 / MORE